文化视点:中国音乐剧--努力寻找本土化的节拍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08-12-19  浏览次数: 599

 文化视点:中国音乐剧--

                      努力寻找本土化的节拍

   “改革开放为中国艺术发展提供了健康的土壤,音乐剧从上世纪80时代起在我国生根发芽,并成长为我国艺术领域的一朵奇葩。但,中国的音乐剧还需要努力实现本土化并在国际舞台上发光发热。”中国音乐剧研究会会长王祖皆13日在上海说。 
    13日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音乐剧教学与创作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各大音乐院校的音乐剧专家济济一堂,盘点中国音乐剧的发展过往。  
    “‘音乐剧’这个名词是从改革开放的1982年才逐渐为人所知的。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国外优秀文化艺术被引入国内,带动了我国文艺领域的新发展。近30年来,中国音乐剧发展走了两条路,一条是艺术家先出国学习,后回国创作本土音乐剧;另一条是教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率先在国内开设音乐剧专业,进行专业规范的音乐剧理论研究和教学,培养专业人才。”中国音乐剧研究会副会长、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剧系主任金复载说。 
    2002年,英文原版音乐剧《悲惨世界》在上海大剧院演出,此后上海大剧院有意识地每年引进一部世界经典音乐剧如《猫》《音乐之声》《剧院魅影》《妈妈咪呀》等。自此,中国音乐剧开始作为一种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上海音乐学院新开办了音乐剧系;上海大剧院则开始力争成为音乐剧制作运营中的重要集成商,使上海成为继纽约、伦敦之后的音乐剧新兴城市。  
   “音乐剧在我国的发展,在注重原创和探索的同时也注意引进,但创作上没有受到外国音乐剧形式的羁绊,而是牢牢扎根于民族特色和大众当代生活基础上,以发展本民族的音乐剧为主流。”金复载说。 
    不过,音乐剧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中国音乐剧研究会顾问、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居其宏对当前一些音乐高等院校过多引进西方英语音乐剧,忽视中国传统音乐、戏曲等民族文化课程产生质疑。他指出:“我国发展音乐剧尚处于探索试验阶段,外国的好经验要吸收,但不盲目照搬、模仿国外音乐剧。在唱腔、品位、格调等方面要有中国特色。一方面要引入外国先进的艺术理念,一方面要保存民族特色。” 
    有民族特色,又具有国际化水准的音乐剧人才的培养,是当前中国音乐剧提高水准的必要条件。王祖皆表示,提高音乐剧教学水平,建立起更加科学规范的音乐剧教学学科,关系到能否培养一大批顶尖音乐剧表演、教学、制作、管理人才,关系到中国音乐剧的未来。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批中国艺术家抱定本土化宗旨,艰难而坚定地踏上了原创音乐剧的探索之路。尽管整体看来,我们的成果还稚嫩,市场和观众的认可度较低,但中国原创音乐剧尚年轻。相信在世界文化娱乐市场上,她一定会逐渐绽放出让世界称奇的美丽。”对于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发展前景,居正宏表示乐观。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