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舞蹈的重建及其价值---北京舞蹈学院刘建教授精彩学术讲座走进江苏师范大学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8-03-30  浏览次数: 1934

2018年3月29日上午9:00,在音乐学院演奏厅,北京舞蹈学院图像重建复现工作坊学术带头人刘建教授,应邀来我院开展了以“汉画像舞蹈的重建及其价值”为题的学术讲座。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苗雨院长、王志军副院长,以及舞蹈系全体师生到场聆听学习,现场座无虚席。

讲座中,刘建教授首先对“汉画舞蹈重建复现”这一学术理念进行了阐述,提到当今中国古典舞所具有的“垂直传承”、“重建复现”、“综合创造”、“重构创新”四种形式,并指出汉代舞蹈的“垂直传承”已基本断绝,属“综合创造”、“重构创新”的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现状堪忧,在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语境中,我们需要给长时段的能够承前启后的“重建复现”多一点生存空间。“汉画舞蹈重建复现及实践理性”的思考,即是一个断代、断面、断点的空间点的尝试,用图像、语言、叙事等舞蹈表现手段,证明中国古代舞蹈于今天依然有巨大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刘建教授不仅讲述了汉画像舞蹈重建实验作品的图像依据与叙事思路问题,并在现场与我院师生分享了《建木之下》、《手袖威仪》等五个实验作品。针对这些作品,我院舞蹈系研究生向刘建教授请教了关于汉画像舞蹈实践操作方式的问题,并对汉画舞蹈激活过程中“舞蹈动作连接”的问题,提出假设。刘建教授分别从“语言”、“叙事”、“寻找动态资源”三个方面进行了经验分享与解答。近年来,舞蹈专业在学科建设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舞蹈形式建设和实践探索方面还是显现薄弱。古代舞蹈的复现实践,逐渐成为当代舞蹈理论及实践研究的热门话题。目前国内舞蹈届,关于汉画像石舞蹈形态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这些研究资料和成果对于复现汉代舞蹈艺术状态和艺术面貌,具有参考价值。

汉画像石具有浑厚质朴、深沉宏大的时代气息,但不同地区的画像石在题材内容、雕刻技法、风格样式上,仍体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徐州地区画像石始于西汉中晚期,发达于东汉中晚期,其数量、题材内容可谓丰富之极。江苏师范大学地处徐州,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刘健教授认为我院舞蹈系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找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生存空间,运用好这一地理优势,开展教学、研究、呈现三者的有效衔接,在延传中将传与承当成使命感,找寻遗失的中国古代舞蹈,是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今后需要长久考虑的问题。

刘建教授的细心讲解和耐心解答,带领我院舞蹈系师生站在更宏观的角度把握当下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为我们拓宽了舞蹈视野,升华了学术深度,使大家受益匪浅,也为今后江苏师范大学舞蹈系汉乐舞相关教学与研究特色的形成,指明了方向。

江苏师范大学凭借位于徐州的地缘性优势,在汉画像石研究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成果。与此同时,我院舞蹈系自成立以来,始终关注汉画像舞蹈的研究与复现问题,不仅在舞蹈编导本科专业中开设了汉唐古典舞元素课,还专设了“汉乐舞研究”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同时还取得了汉画像石舞蹈形态研究的相关省级课题。

讲座结束后,刘建教授又观看了我院汉乐团的排练,并对我院长期致力于汉代音乐、舞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表示了肯定。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