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院毕业生就业艰难为哪般?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0-06-23  浏览次数: 4799
音乐学院毕业生就业艰难为哪般?
  转眼又是一年毕业生就业时,又有一批孕育沉淀了4年的青年人将要步入社会.曾经被许多人羡慕和向往的与音乐为伴的孩子们,他们又会面临怎样一种就业形势呢?他们中究竟有多少能被社会接纳,究竟多少能被社会生产环节吸收?在音乐学院这一绚丽的光环背后,究竟是怎样一种现实呢?
 
  今年的毕业生就业数据虽然还没有统计出来,但看看去年的数据也可略知一二.截至去年8月,2009年全国平均就业率为68%,而艺术院校的就业率仅为18.4%。
 
  北京:中国音乐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段老师透露,2008、2009年该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大部分毕业生均是自主灵活就业。表演类专业主就业方向为剧院团、学校、少年宫、活动中心等。音教系学生以考研、出国留学方式,就业者多偏向学校、琴行、少数进入文艺团体或选择自主创业。
 
  武汉:“只有10%的学生能跻身专业院团,这看似残酷的现实却早就被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坦然接受。30年前,全国音乐类院校只有9所,现在有1400所;我就读武音就全校学生400人,现在有5000多人。”武汉音乐学院民乐系党委书记坦言。
 
  云南:云南人力资源中心资料显示,2007至2009年的云南艺术院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的只有12%。
 
  学的高雅 做的低廉
 
  一般说来,音乐学院的毕业生主要分为以下几类,音乐表演类(包括演唱类、器乐演奏两种主要形式)、音乐教育类(包括钢琴方向、声乐方向和综合方向)、作曲与指挥类、音乐学类和艺术管理类。音乐表演的毕业生主要倾向于报考专业音乐表演及演奏团体;音乐教育害毕定生则主要倾向于学校音乐教育方向;作曲与指挥、音乐学类理论性较强,因此最理想的发展方向是专业的理论研究领域;而艺术管理类属于新兴的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主要方向为剧院团经营管理及文化产业类的经营管理等。然而目前为止,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并不是一种完全理想化状态,以上所谓“主流”方向也演变成了“非主流”。
 
  表演类毕业生中声歌专业和钢琴专业比较好就业。声歌类专业分为民族声乐和美声两种,像国家大剧院、警官合唱团等每年都有需求。近几年钢琴在我国大量普及,不论小孩还是成年人,都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琴大潮中,“钢琴家教”队伍也迎合市场不断壮大,许多钢琴专业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就已经从事钢琴家教活的工作,其收入可观,以每节课的课时费在150元左右计算,一个月至少有两、三千元的收入。但是基于稳定的考虑找一份传统意义上的“工作”,钢琴系同样面临着困境。
 
  其他器乐表演类毕业生则只能哀叹自己“入错行”了。这些学生4年来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器乐演奏的学生上,对他们而言,最对口的就是考进专业演奏团休,然而如今各大专业性演奏团体基本饱和,根本无法容纳一年又一年的毕业生。因此,这些毕业生在考团就业道路行不通后,只能变成北漂一族,去洒店、商业演出、婚礼等活动中跑场嫌钱。而且,如今学民乐、管弦乐的人并不多,这些毕业生从事的家教工作也收入微薄,有的只能干脆转行与进城务工人员抢饭碗。有位学生某次与武汉音乐学院的同学说起就业情况,武汉的同学说:“男生不知道,女生都就业了,都去私企做前后招待了”。
 
  音乐教育类毕业生也不轻松。毕业生越来越多,应聘的学校用人标准也水涨船高,研究生文凭、北京户口等硬性标准,硬是把大部分音教类毕业生卡在了门外。招聘条件不苛刻的又大都是周边的区县乡镇学校,去那里就业又令各校毕业生们心有不甘。
 
  作曲与指挥及音乐学类的大多数毕业生最希望从事的工作是大学教师。为了实现目标,他们必须选择考研、出国等途径继续深造。直接就业的毕业生因为有一技之长,平时帮人写个曲子或评论、配个和声,好些的能在唱片公司、报社、电台、电视台谋个职位。
 
  艺术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型学科,课程设置兼顾基础性和实践性,是根据市场需求而设立的学科。这一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数进入剧院团体从事管理、策划工作,也有一部分进入娱乐产业从事相关的策划工作等。这一专业属于交叉学科,因此专业壁垒相对较低,择业面广。
 
  合理合法潜规则
 
  每年音乐学院中人数最多的就是表演类专业,可表演乐团又有多少需求?在艺招之前,供需双方实际上并不沟通,形成学校闭着眼晴招生,学生削尖了脑袋考的盲点。一位音乐学院二胡专业毕业生介绍,自他2006年入学时,毕业的学生就已经考团无门了。我国大部分民族乐团成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演奏员大多都是年轻人,而半个世纪过去了,老人们空出的位置早在本世纪初就被填满。乐团中演奏人员长期排练形成的默契和乐团自身的规模使得乐团极少进行人员变动。像二胡这种乐团需求量最大的乐器近几年进团的机会也渺茫,而像唢呐这类冷门乐器更是就业无望。这样缓慢的人才代谢周期和倾向稳定的思维模式为近15年内的毕业生造成了难以突破的就业障碍。
 
  这位毕业生还透露,这一屏障并非一视同仁,现在乐团也有所谓的“潜规则”。他讲了一个很有对比性的故事:某乐团招聘,他们器乐系差不多组团报考,结果初试就几乎全军覆没,公有几个“漏网之鱼"侥幸钻进了复试环节,最后也都“泥牛入海”。然而班里有个“无声”得连报名表都没有填的同学最后却高调进团。他不得不感叹,实力到底是个啥?然而就算是托关系,花N万元迎合了这样的规则,得到的也只不过是每月600元钱的最低工次和一纸没有任何福利保障的聘用合同。当记者是否考虑其他城市时,这位毕业生更是百般无奈,他说,前段时间大连某乐团来招生,问过之后发现待遇同样不高,而且他了解过大连的二胡家教行情,课时费不到北京的1/2且学习二胡的人更是寥寥无己.
 
  学校、学生 应双向适应市场
 
  如今音乐学院持续培养着“专才”,然而市场对“专才”已经消化不良了,社会需要“一专多能”的毕业生。许多毕业生也希望多学点像作曲、即兴伴奏等非常实用的学科,可学校都将其归为专业必修课,以本系学生的学习程度和进度为标准,外系旁听生只能知难而退。学校开设的类似选修课又太过基础,学生收获不大。有位学习民乐的学生不得不在音乐学院里自己花钱请老师学习作曲。此外,不是每一个学生经过4年的学习都能成长为著名演奏者。而音乐学院又不允许学生转专业和副修双学位,这对于那些天赋一般、前景渺茫的学生来说,4年的大学时间就显得有些浪费了。市场千变万化,而音乐学院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却从上世纪延续到现在。
 
  除此之外,音乐院校毕业生不象普通高校是应聘的“万金油”,由于专业性太强很难找到有效的招聘信息。就拿就业相对比较广的艺术管理系来说,有位同学网上投了简历,到了面试公司才发现对方招聘的是电视节目推销员,造成误会的源头只因招聘广告上有“媒体”二字。还有许多同学查到的唱片公司招聘,其实只是签艺人拿提成的传销性质皮包公司。
 

  其实,毕业生的心态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除了需要摆正心态,积极面向基层单位外,毕业生更应提前培养就业意识,很多毕业生就业思路很窄,只盯着本专业而忽略了许多潜在的就业选择。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往往也过高,择业观不正确,宁愿北漂也不愿去基层、地方就业。2008年,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编制内留京率本科生为9.1%,研究生为75%,整体毕业生为16.21%。声歌系本科生编制内留京率为44.7%。负责人段老师介绍说,根据有关精神,北京城八区非北京生源本科毕业生很难留京,音乐学院毕业生求职时不妨把眼界放得开阔些,把目光放得长远些。二线城市也许更易找到位置。

(本报道摘自《音乐周报》))

相关链接